国家 -> 羅馬帝國      



类别:放入购物车 售价: $13.0
Info: http://www.sixbid.com/browse.html?auction=1393&category=28618&lot ...
Haiti. Republic (1825-1849). Ae 1 Centime, 1846 An 43 (Ae - 2,47g - 22mm). KM 24. Very fine

类别:放入购物车 售价: $1400.0
Info: http://www.sixbid.com/browse.html?auction=142&category=253&lot=13 ...
GREEK COINS ITALY KINGDOM OF PARTHIA PHRAATES II, king, c. 138-127 B.C. Dichalkon, Ekbatana. AE 4.00 g. Diademed and bearded bust l. Rev. BASILE / MEGAL / APSAK / QEOPA Horse standing r., its l. ...

类别:放入购物车 售价: $44.0
Info: http://www.sixbid.com/browse.html?auction=2358&category=46767&lot ...
Ptolemy I Soter AE Hemiobol, very rare Ptolemaic Kings of Egypt. Ptolemy I Soter (305-282 BC). Æ quarter obol (14 mm, 1.96 g). Tyre mint. Struck after 294 or 289/8 BC. Obv. Diademed head of Alexa ...
  羅馬帝國from the Wikipedia Read original article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马帝国
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Imperium Romanum
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
SPQR

前27年–476年(西
330年–1453年(

羅馬軍團SPQR軍旗

罗马帝国位置图
公元117年圖拉真治下疆土達到極盛的罗马帝国
首都
常用語言 拉丁语希腊语及其他地方语言
主要宗教
政体 君主專制
皇帝
- 前27–14 奥古斯都
- 98-117 图拉真
- 284–305 戴克里先
- 306–337 君士坦丁一世
- 379–395 狄奥多西一世
- 475–476 罗慕路斯·奥古斯都
立法機構 罗马元老院
歷史時期 古典時代
古典时代晚期
 - 共和国最后战争 前32年–前30年
 - 帝国建立 前30年–前2年
 - 最大领土范围 117年
 - 帝国分治 293年
 - 君士坦丁堡成为新都 330年
 - 帝国最终分裂 395年
 - 君士坦丁堡陷落 1453年5月29日
面積
- 公元前25年[2][3] 2,750,000 平方公里
- 公元50年[2] 4,200,000 平方公里
- 公元117年[2] 5,900,000 平方公里
- 公元390年[2] 5,000,000 平方公里
人口
- 公元前25年[2][3]估計 56,800,000
  密度 20.7 每平方公里
- 公元117年[2]估計 88,000,000
  密度 14.9 每平方公里
貨幣 塞斯特斯[4]
今屬於
* 这些事件分别标志着西罗马帝国(286–476)[5]東羅馬帝国的灭亡。
羅馬帝國領土的變遷
  前133年
  前44年(凱撒去世)
  14年(屋大維去世)
  117年
系列条目
意大利历史
意大利国徽
意大利主題 意大利主題首頁

羅馬帝國奧古斯都開創帝國制度(公元前27年),至君士坦丁十一世君士坦丁堡土耳其人攻陷(1453年)為止,存在將近1500年。是古罗马文明由原本共和時代進入帝國時代之後的一个阶段,理论上是仍維持元老院主持的共和制,实际上是大權移交給皇帝獨攬的政体[6]雖然最初幾位皇帝拉丁语Imperator,音譯為“英白拉多”)都自稱“第一公民”(拉丁语princeps)不以君主自居,但是實際上已經具備君主制的特點,所以整個政府可以說是由皇帝領導而運作。羅馬帝國正式名称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拉丁语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縮寫SPQR),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扶菻

罗马帝国可以用来表示所有在罗马统治之下的土地。罗马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帝国。罗马疆域的全盛时期是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罗马帝国此时总共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7]

屋大维建立帝国後,创立元首制,称奥古斯都。罗马帝国一般被分为前期帝国(前27年200年)、中期帝国(200年395年)和後期帝國〔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前期帝国经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賢帝時代)达到全盛,国家稳定、社会繁荣,被称之为罗马的黄金时期。后期帝国从三世紀危機起,经伊利里亚诸帝、戴克里先的东西分治和四帝共治,以及君士坦丁大帝的统治,到狄奧多西一世时成为最后一个统治整个帝国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去世(395年)后帝国实际分为东西两部分,但它们仍延续着先前罗马帝国的国号。其中西部帝国在内忧外患中衰落,在410年8月24日,罗马城被西哥特人首领亚拉里克一世攻陷,导致不断的衰败而沦为禁衛軍的傀儡,最终在476年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羅馬帝國彻底灭亡。而东部帝国直到1453年5月29日为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所灭,史学家多称其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歷史[编辑]

羅馬自公元前三世紀已經開始併吞行省;四個世紀後,羅馬的領土範圍已經達到前所未有地遼闊。雖然羅馬仍然被稱為「共和國」,但實際上已經可被稱為一個「帝國」了。[8] 行使共和制的行省由從前的執政官和裁判官進行管治;他們經由選舉產生,並擁有稱為「Imperium」的當地最高統治權。[9]當時只有少數人擁有不成比例的雄厚財富和強大軍力;他們對其行省的管理是羅馬從共和體制步向絕對君主制的主要因素。[10]不久,「帝權」即由「Imperium」一字表達;[11] 英語「帝國」(empire)一字即來自此拉丁字;而這意思只可從更後的羅馬歷史中找到。[12]

奧古斯都像 (公元後第一世紀初)

身為羅馬第一個皇帝,奧古斯都賦予自己一個「共和國拯救者」的地位,並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權力限制在共和制憲法的原則下。羅馬人企圖把與君王有關的頭銜加在他身上, 但遭到他的拒絕;他倒是自稱為「第一公民」。執政官的選舉仍舊定期舉行;保民官繼續進行他們的立法;參議員依然在元老院進行辯論。但後來皇帝實行最終決定權的先例,卻是由奧古斯都自己立下;而且這行動更是在有軍事力量作其後盾的情況下進行的。

奧古斯都時期的文藝作品把他長達四十年的統治描寫成羅馬一個新的「黃金時代」。奧古斯都設計了一個長遠的、理想的帝國基礎;這基礎就是持續實行了三個世紀的元首制(27 BC-284 AD)。這元首制由起初實施的二百年,被傳統認為羅馬和平時期。在此期間,整個帝國的凝聚力在城市生活、經濟鏈、共同的文化、法治和宗教規範下變得越來越強大。在城市的暴動不常發生;即使發生了,它們都會被「無情而迅速地」平定;[13]不列巔尼亞高盧的叛亂就是其中的例子。 猶太羅馬戰爭在公元後“一世紀”爆發,持續了六十年,最後在 “第二世紀”的上半段平息;這場是羅馬惟一一場用了很長的時間和極其暴力的手段平定的一場叛亂。[14]

奧古斯都所設立的朝代更替準則是成功的;但這被那些比他活得更長、同時又天赋禀异的繼承人所破壞。在奧古斯都所創立的朱里亞·克勞狄王朝裡,除了奧古斯都自己以外,還有四個皇帝—提比里烏斯卡里古拉克勞狄烏斯尼祿。在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結束後,著名的四帝之年(公元後69年)開始;當年四個皇帝同時出現。維斯帕先就是這場政治鬥爭中的最後勝利者。

維斯帕先建立了短暫的弗拉維王朝;其後由“涅爾瓦-安敦尼王朝”取代。這王朝就是著名的「五賢帝時代」--這是因為當中出現過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東尼奧·派阿斯和稱為「哲學家皇帝」的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這五位好皇帝。公元後180年,康茂德接續五賢帝登基。當時的希臘史家卡西乌斯·狄奥認為,這標誌著羅馬帝國的沒落;他曾下過一個著名的評論:「從一個黃金帝國淪為一個鐵鏽之國」。[15]這句話使得一些史學家,尤其是愛德華·吉本,以康茂德的統治為羅馬帝國沒落的開始。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在位時,在羅馬帝國內出生的自由民均擁有羅馬公民權。但是,雖然如此,塞維魯王朝卻是一片混亂—每個皇帝的統治經常都是由謀殺或處決來結束。隨著王朝的崩潰,羅馬帝國被三世紀危機所滅;這是一個充滿侵略、內戰、經濟衰退和瘟疫的時代。[16]在劃分歷史時期時,這危機被視為由古典時代古典時代晚期的過渡。這時連帝國裡「共和國」的殘餘成份也被皇帝的專制統治粉碎了。在公元後284-305年間統治羅馬帝國的戴克里先把帝國從滅亡的邊緣拉回來;但他廢除自己「第一公民」的角色,成為第一位以 ‘domine’ (即主;主人)自稱的皇帝。[17]在戴克里先統治其間,面對基督教明顯的威脅,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發動有史以來最具組織性的迫害—戴克里先迫害。由戴克里先作為「獨裁者」(Dominate)時開始的專制獨裁統治一直維持到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為止。

政治[编辑]

行省[编辑]

下表列出120年左右的罗马行省。行省分为三类,元老院行省由元老院管理,元首行省由元首管理,地方行省由地方财政官或是地方总督管理。[18]

中文名 拉丁名 设立年 分类 今日大致区域
亚该亚行省 Achaea 前146年 元老院行省 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地区
埃及行省 Aegyptus 前30年 地方行省 埃及
阿非利加行省 Africa 前146年 元老院行省 突尼斯
柯提亚阿尔卑斯行省 Alpes Cottiae 前14年 地方行省 意大利法国交界处
海岸阿尔卑斯行省 Alpes Maritimae 前14年 地方行省 意大利法国交界处,靠近地中海
培尼阿尔卑斯行省 Alpes Poenninae 前14年 地方行省 瑞士法国交界处
阿拉伯佩特拉行省 Arabia Petraea 105年 元首行省 约旦,及叙利亚南部
亚细亚行省 Asia 前129年 元老院行省 小亚细亚东部
下亚美尼亚行省 Armenia Inferior 114年 元首行省 黑海东海岸
亚述行省 Assyria 116年 元首行省 伊拉克北部
比提尼亚行省 Bithynia 前74年 元首行省 小亚细亚西北部
不列颠行省 Britannia 43年 元首行省 英格兰威尔斯
卡帕多细亚行省 Cappadocia 17年 元首行省 小亚细亚中东部
奇里乞亚行省 Cilicia 前64年 元首行省 小亚细亚南部
科马吉尼行省 Commagene 72年 元首行省 小亚细亚东南部
科杜内行省 Corduene 前66年 元首行省 库尔德地区
科西嘉与萨丁尼亚行省 Corsica et Sardinia 前231年 地方行省 科西嘉岛撒丁岛
克里特与昔兰尼加行省 Creta et Cyrenaica 前30年 元老院行省 克里特岛利比亚东北部
塞浦路斯行省 Cyprus 前58年 元老院行省 塞浦路斯
达西亚行省 Dacia 105年 元首行省 罗马尼亚
達爾馬提亞 Dalmatia 前32年 元首行省 克罗地亚南部
伊庇鲁斯行省 Epirus 前146年 地方行省 希腊西部
加拉太行省 Galatia 前25年 元首行省 安纳托利亚
阿基坦高卢行省 Gallia Aquitania 前87年 元首行省 法国中部及东南部
比利时高卢行省 Gallia Belgica 前57年 元首行省 比利时
里昂高卢行省 Gallia Lugdunensis 前87年 元首行省 法国中部及北部
那旁高卢行省 Gallia Narbonensis 前118年 元老院行省 法国南部
下日耳曼行省 Germania Inferior 90年 元首行省 荷兰
上日耳曼行省 Germania Superior 90年 元首行省 法国德国瑞士交界处
倍提卡西班牙行省 Hispania Baetica 14年 元老院行省 西班牙南部
卢西坦尼亚西班牙行省 Hispania Lusitania 14年 元首行省 葡萄牙
塔拉哥纳西班牙行省 Hispania Tarraconensis 前27年 元首行省 西班牙大部分
意大利 Italia / 本土 意大利
犹太行省 Iudaea 前63年 元首行省 以色列
利考尼亚行省 Lycaonia 前64年 元首行省 安纳托利亚
吕基亚行省 Lycia 43年 元老院行省 小亚细亚南部
马其顿行省 Macedonia 前146年 元老院行省 马其顿
凯萨利亚毛里塔尼亚行省 Mauretania Caesariensis 40年 地方行省 阿尔及利亚西北部
廷吉塔纳毛里塔尼亚 Mauretania Tingitana 40年 地方行省 摩洛哥北部
默西亚行省 Moesia 前29年 元首行省 多瑙河南岸地区
诺里克行省 Noricum 前16年 元首行省 奥地利
努米底亚行省 Numidia 前25年 元首行省 阿尔及利亚东北海岸
奥斯洛尼行省 Osroene 116年 地方行省 叙利亚北部
潘诺尼亚行省 Pannonia 20年? 元首行省 匈牙利
潘菲利亚行省 Pamphylia 前25年 元首行省 小亚细亚西南
本都行省 Pontus 前64年 元首行省 小亚细亚北部
雷蒂亚行省 Raetia 15年 元首行省 瑞士大部分
西西里行省 Sicilia 前241年 元老院行省 西西里岛
索菲纳行省 Sophene 前89年 元首行省 亚美尼亚
叙利亚行省 Syria 前64年 元首行省 叙利亚大部分
陶里卡行省 Taurica 1世纪 元首行省 黑海北岸
色雷斯行省 Thrace 46年 元首行省 希腊北部,保加利亚南部

军事[编辑]

羅馬士兵,陳列於英國亞伯特博物館
公元80年 羅馬軍團的分佈

奥古斯都前29年改革军事,将职业军合法化,成为常备军。[19]

罗马军队的兵种主要有重装步兵骑兵。罗马的重装步兵主要装备投枪、短剑和大盾以及盔甲。铠甲一般由金属片和皮革制成,后期亦有锁子甲鳞片甲。骑兵除了基本装备外,还每人配备一制作精美的头盔。罗马军队早期的金属装备一般为青铜,后期多用铁。

罗马军队的基本单位是军团,另外有辅助部队和雇佣兵。军团下设百人队。罗马每个军团和百人队都有自己的徽章和军旗,是军队的象征,如果失掉,则是奇耻大辱。

罗马军纪严明,要求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军队中亦有各种刑罚,从鞭打到处死都有。逃跑的军队会被实行“十一抽杀律”,即每十人中抽出一人处死。罗马帝国后期的军队主要由蛮族组成,军纪败坏,一般凭个人勇敢作战。

罗马军队的待遇相当不错,皇帝赛维鲁就曾说:“让士兵们发财,不要管其他人”。[20]

经济[编辑]

羅馬的貨幣

农业[编辑]

罗马帝国的经济中,最重要的是农业。罗马帝国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小麦在帝国各地都有种植,尤以东方各省为胜。罗马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橄榄葡萄地中海地区是葡萄和橄榄的主要种植地,葡萄的种植范围向北有所扩张,橄榄的种植在西班牙为最多。罗马每年都要从东方的行省输入大量粮食、酒和油,东方行省也是罗马税收的重要来源。在生产技术上,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不高,常见的还是二区轮作,使用摆杆步犁耕地的也多于使用铧犁耕地的。农业产业主要是大规模的庄园,使用奴隶和隶农劳动,小农几乎消失。在帝国后期,这些庄园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税收。

罗马帝国时期的遗址赫库兰尼姆城(今那不勒斯附近,因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而被火山灰掩埋)前后共出土了近二百余具遗骸,美国史密森大学物理考古学家萨拉·比西尔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了解到古罗马男子一般身高一点七米,女子一点五五米”[21]

手工业[编辑]

罗马帝国最主要的手工业是陶器制作,因为粮食商品运输都要使用陶器。意大利的製陶中心主要在波佐利,另外高卢的製陶业也很有竞争力,高卢人还发明了双耳尖底。西班牙的采矿业非常发达,为国家所垄断专营。纺织业方面,帕多瓦的呢绒、西班牙的毛料大氅和高卢的一种带有风帽的大衣都比较有名。西班牙还有一种製鱼汁的手工业,这是一种用鱼制成的调味料。[22]


文化[编辑]

语言[编辑]

拉丁语是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亦是罗马地区的当地语言。拉丁语在帝国时期被至少分为两类,即古典拉丁语(Classical Latin)和通俗拉丁语(Vulgar Latin)。古典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而通俗拉丁语一般作为口语。古典拉丁语非常稳定,从帝国时期一直到中世纪没有发生改变。通俗拉丁语在帝国的各部分有方言,改变非常多,逐渐演变成今日罗曼语族诸语。

尽管拉丁语是帝国的官方语言,但希腊语是帝国的最主要的语言之一,尤其是在帝国的东部省份[23]。甚至在罗马城,希腊语也成为了教育用语和上流社会的语言[24]。希腊语是基督教,科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常用语言。

4世纪时,希腊语在帝国的西部逐渐失势,拉丁语占了上风。5世纪早期,标准拉丁语译本的圣经出版反映了如此情况。西罗马帝国也逐渐开始排斥会说希腊语的人。这造成了后来帝国东西两部分在文化上的分裂。希腊语后来一直作为东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25]

其他如亚拉姆语(Aramaic)、科普特语亚美尼亚语等也在帝国境内通行。

法学[编辑]

2世纪的法学家盖约著有《法学阶梯》。3世纪,法学家编成了《格列哥里安法典》和《赫尔莫格尼安法典》,保存了大量皇帝敕令和法令。 羅馬法對現代社會的法律制定有深遠影響,現在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如債法、物權法等法律,皆帶有深厚羅馬法的影子。

文学[编辑]

有屋大维时期的诗人维吉尔前70年前19年),他的早期作品有《牧歌》10篇,主要是歌咏田园生活。前29年,维吉尔发表《田园诗》4卷(又译《农事诗》),主要谈论农事生产,也歌咏田园风光,内容为第一卷论种庄稼,第二卷论种果树,第三卷论养牲畜,第四卷论养蜜蜂。晚年,维吉尔又著有史诗《埃涅阿斯紀》(又译《伊尼阿特》)12卷,写的是罗马神话中的英雄埃涅阿斯如何逃出特洛伊,来到意大利并称王的故事。

诗人贺拉西著有《赞歌》,为屋大维歌功颂德。

奥维德前43年14年)以情诗闻名,成名之作为《恋歌》3卷49首,是一部情诗集。又著有《淑女书简》21篇,係奥维德取材神话故事,以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口吻写的情书。奥维德所著的《爱经》,由于违反了屋大维“澄清风俗”的政策,被判处流放黑海地区。长诗《变形记》为奥维德代表作,大约写于流放时期,改写了许多神话传说,情节多变,想像奇特,长于心理描写。

哲学[编辑]

新斯多葛派哲学在帝国时期盛行,主要哲学家有塞涅卡和皇帝马克奥里略,宣扬宿命论禁慾主義

塞涅卡(前4年—65年),系皇帝尼禄的老师,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将人引向德性,主张抑制欲望追求道德。然而塞涅卡本人却言行不一,大肆敛财。

皇帝马可奥里略著有沉思录,主张忍耐克制。[26]

3世纪危机后,新柏拉图主义集中了当时的神秘主义,代表人物普罗提诺普罗克洛,称神为世界本源,是绝对无限的存在,且不可认识,而人的肉体是罪恶的本源,人必须要摆脱肉体,方能与交往,获得真理。这便是“人神合一”的学说。

基督教方面出现了被称为“教父神学”的神学,代表人物是圣奥古斯丁。圣奥古斯丁著有《论上帝之城》、《忏悔录》等,将新柏拉图主义融入基督教教义中。教父哲学以哲学论证很多现今的基本教义,主要的有神论三位一体论、创世论、原罪论救赎论天国论等等。

史学[编辑]

屋大维时期的史学家李维前59年17年),著有《罗马建城以来史》(又称《罗马史》)142卷,现存36卷,叙述传说中的罗慕路斯建罗马城至西元9年的历史。这部史书是西方史学的第一部通史。且文笔精彩。

塔西陀55年120年)著有《历史》12卷,主要叙述弗拉维王朝统治时期的历史。由于塔西陀生活在这一时期,许多的历史事件都亲身经历过,所以叙事也相当详细和生动。由于塔西陀政治上倾向于共和派,反对皇帝,所以在书中批评现实歌咏古代英雄。另外塔西陀著述有所褒贬,对各色历史人物进行批评和褒扬,旨在发扬高尚道德。此外,塔西陀还有《日耳曼尼亚志》和《编年史》等著作传世。

自然科学[编辑]

圣奥古斯丁

农业方面,西班牙人科路美拉(Columella)著有《农业论》12卷,讲述农牧技术和管理以及社会经济,这本著作對中世纪的庄园有很大影响。[27]

医学方面,在提比略时期有名医塞尔苏斯前30年45年),著有《医学大全》8卷,其中7—8卷记载了许多手术,且叙述详细。马克奥里略时期,有名医盖伦129年199年),他任御医多年,著述颇多。盖伦使用猴类解剖以推测人类的身体结构,这开了解剖学的先河。盖伦还提出“三灵气”说,即“活力灵气”、“自然灵气”、“灵魂灵气”,以解释人体的生理机制。盖伦的药物学著述介绍了各种药材,大约有820餘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盖伦的学说被中世纪的西方奉为经典,直到17世纪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理论。

天文学方面,有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天文学家托勒密85年168年),著有《天文集》13卷。该书集古代希腊罗马天文学之大成,书中使用几何系统来描述天体运动,并有包括1022颗恒星的星图,在古代是极其完备的。另外书中还论及历法的推算,日月食的推算以及天文仪器的制作与使用等等。但由于托勒密信奉“地心说”,为了使这种理论成立,他设计了一种极其复杂的天体几何系统,以解决一些地心说的推算与实际不符的问题,使推算结果与实际观测大致相近。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托勒密的学说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地理学方面,斯特拉波前64年23年)著有《地理学》17卷。其中对当时罗马人的“已知世界”描写详尽,内容包括欧洲各地以及西亚北非,涉及各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书中还探讨了环境对各地经济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城市的研究。在地理大发现以前,该书是西方最为详尽的地理著作。

老普林尼23年79年)著有《自然史》37卷,内容包括当时科学的各个方面,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医学、农业、矿物等等。《自然史》以老普林尼在多年读书和见闻的笔记为基础写成,全书并无分类,较为杂乱,《自然史》的最大成就在于记叙了各种事物2万多项,摘录各种文献2千多种,使得当时许多珍贵的科学纪录流传下来,是古代极其少见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建筑[编辑]

羅馬人憑藉著他們的高科技建立各種設施,圖為他們在馬薩達建立的攻城坡道
罗马竞技场

罗马大竞技场建于弗拉维王朝时期,有3层拱门,可容纳数万人,是举行角斗表演的地方,修有复杂的地下设施供角斗表演使用,甚至可以灌水来进行海战表演。凯旋门也发源于罗马,是为皇帝凯旋而建。现在罗马古城中有两座凯旋门,一为提圖斯於公元71年所造,另一为君士坦丁大帝在315年所造,上有精美浮雕。

帝国继承者[编辑]

查理曼帝国[编辑]

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给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承认查理曼帝国罗马帝国的承继者(但其真正繼承者為東羅馬帝國)。查理曼在814年死后,他的帝国就分裂了。

神聖羅馬帝國[编辑]

公元962年奥托王朝东法兰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宗約翰十二世加冕为羅馬帝國皇帝(962年-973年在位),后世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但其人民並未有羅馬人血統,而是日耳曼人,他們自稱羅馬帝國,但其真正繼承者為東羅馬帝國)。在歷史舞台上,神聖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没有合法的直接關係,相反地,它是作為羅馬帝國的冒充者之一。但是962年羅馬教廷承認了神聖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後來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也承認了它的這一地位。1618年6月之前的神圣罗马帝国人口2500万人,经过1618年6月—1648年的十四个君主制国家的军队入侵和屠杀蹂躏神圣罗马帝国,使得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很多地区60%的人口消失,最严重的波美拉尼亚是65%,最轻微的西里西亚是25%。之后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时神圣罗马帝国还剩下1000余万人口的三十年战争之后神圣罗马帝国衰败而名存实亡,但是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拿破仑一世推翻,宣告解體。

俄罗斯帝国[编辑]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一向与東羅馬帝国关系良好的俄罗斯帝国自视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1472年伊凡三世皇帝娶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为妻,使用双头鹰作为国徽。首都莫斯科号称“第三罗马”,沙皇一词也是从“凱撒”一詞演化過来[28]。俄罗斯帝国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參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Constantine I (306–337 AD) by Hans A. Pohlsander. De Imperatoribus Romanis. Written 2004-1-8. Retrieved 2007-3-20.
  2. ^ 2.0 2.1 2.2 2.3 Taagepera, Rein. Size and Duration of Empires: Growth-Decline Curves, 600 B.C. to 600 A.D.. Social Science History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79, 3 (3/4): 125. doi:10.2307/1170959. JSTOR 1170959. 
  3. ^ John D. Durand, Historical Estimates of World Population: An Evaluation, 1977, pp. 253–296.
  4. ^ (壹)公元前27年至公元212年:1奧里斯金幣(起初约含1/40磅金,212年贬值到1/50磅金) = 25迪纳厄斯銀幣 = 100塞斯特斯銅幣 = 400阿斯銅幣
    (貳)公元294年至公元312年:1苏勒德斯金幣(1/60磅金) = 10阿根透斯銀幣 = 40弗里斯銅幣 = 1,000迪纳厄斯銀幣(貶值)
    (參)公元312年後:1苏勒德斯金幣(1/72磅) = 24斯力克銀幣 = 180弗里斯銅幣
  5. ^ Roman Empire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www.britannica.com. [2008-07-09]. 
  6. ^ 夏遇南,《罗马帝国》,2页
  7. ^ 夏遇南,《罗马帝国》,365页
  8. ^ Christopher Kelly, The Roman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4ff.; Claude 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1,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rench 1988), pp. 1, 15; T. Corey Brennan, The Praetorship in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605 et passim; Clifford Ando, "From Republic to Empire,"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Roman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9–40.
  9. ^ Clifford Ando,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ovinces," in A Companion to the Roman Empire (Blackwell, 2010), p. 179.
  10. ^ 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pp. 1, 15; Olivier Hekster and Ted Kaizer, preface to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Workshop of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Impact of Empire (Durham, 16–19 April 2009) (Brill, 2011), p. viii; Andrew Lintott,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114; W. Eder, "The Augustan Principate as Binding Link," in Between Republic and Empi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 98.
  11. ^ John Richardson, "Fines provinciae," in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 10.
  12. ^ Richardson, "Fines provinciae," in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p. 1–2.
  13. ^ Mary T. Boatwright, Hadrian and the Cities of the Roman Empi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4.
  14. ^ Yaron Z. Eliav, "Jews and Judaism 70–429 CE," in A Companion to the Roman Empire (Blackwell, 2010), p. 571.
  15. ^ Dio Cassius 72.36.4, Loeb edition translated E. Cary
  16. ^ Brown, P., The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London 1971, p. 22.
  17. ^ Adrian Goldsworth, How Rome Fell: Death of a Superpow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405–415.
  18. ^ 《罗马人》,汉语大词典出版社,30-31页
  19. ^ 张屏,《凯旋瞬间》,228至233页
  20. ^ 《世界通史·古代卷》,人民出版社,370页
  21. ^ 是谁造谣说罗马人个子矮的?
  22. ^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海南出版社,“罗马帝国”章,“罗马帝国的经济”节
  23. ^ Fergus Millar, A Greek Roman Empire: Power and Belief under Theodosius II (408-450). Sather Classical Lectures, Vol. 64.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Pp. 279. ISBN 0-520-24703-5
  24. ^ McDonnell/MacDonnell, Roman Manliness: Virtus and the Roman Republic
  25. ^ 夏遇南,《罗马帝国》,452页
  26. ^ 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62页
  27. ^ 《世界通史·古代卷》,“古代罗马帝国”章,“帝国时期的文化”节
  28. ^ 《世界通史·中世纪卷》,人民出版社,176页

来源[编辑]

书籍

延伸阅读[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参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