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 -> 奧地利帝國 (1804 - 1867)      



类别:放入购物车 售价: $27.0
Info: http://www.ebay.com/itm/291759270430 2016-05-16
AUSTRALIA 1915-1944 Mixed Lot of Shilling/Florin Silver Coins - 5 Diff. Dates

类别:放入购物车 售价: $22.0
Info: https://www.ebay.com/itm/134868143482 2024-01-13
GREAT BRITAIN FLORIN 2 SHILLINGS 1900 QUEEN VICTORIA SILVER WORLD COIN

类别:放入购物车 售价: $36.0
Info: https://www.ebay.com/itm/305390490576 2024-02-26
GREAT BRITAIN FLORIN 2 SHILLINGS 1894 QUEEN VICTORIA SILVER WORLD COIN
  奧地利帝國 (1804 - 1867)from the Wikipedia Read original article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奥地利帝国
Kaiserthum Österreich
德意志邦联成员国
(部分,1815年–1866年)

 

 

 

1804年-1867年
 

國旗 皇徽
格言
A.E.I.O.U.
國歌
Kaiserhymnen
《帝皇颂》
奥地利位置图
1815年的奥地利帝国
首都 维也纳
常用語言 德语匈牙利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波兰语鲁塞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罗马尼亚语意大利语
主要宗教 罗马天主教
政体 君主专制
皇帝
- 1804–1835 弗朗茨一世
- 1835–1848 斐迪南一世
- 1848–1867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首相
- 1821–1848 克莱门斯·梅特涅(首任)
- 1867 弗里德里希·斐迪南(末任)
立法機構 帝国议会
- 上议院 贵族院
- 下议院 众议院
歷史時期 现代
 - 宣布成立 1804年8月11日
 - 维也纳会议 1815年6月8日
 - 立宪 1860年10月20日
 - 普奥战争 1866年6月14日
 - 布拉格 1866年8月23日
 - 1867年折衷方案 1867年3月30日
面積
- 1804年 698,700 平方公里
人口
- 1804年估計 21,200,000
  密度 30.3 每平方公里
貨幣 银元
(1804–1857)
邦联银元
(1857–1867)
今屬於
奥地利历史
Austria coat of arms official.svg


奧地利帝國德语Kaisertum Österreich直譯:“帝國奧地利”)是當時歐洲五大列強(、奧、)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皇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東歐的一個世界級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特蘭西瓦尼亞波蘭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為奧地利皇室領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直到普奧戰爭後被普魯士統一德國。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奧地利皇帝世襲兼任德意志邦聯的總統。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之一,所以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又統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起源[编辑]

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就任神聖羅馬皇帝時,德意志城邦割據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神聖羅馬皇帝早已大權旁落。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帝國的前景並不樂觀。再加上1804年5月18日法國第一執政拿破崙稱帝。有見及此,在拿破崙稱帝三個月後的8月11日,弗朗茨宣佈提昇奧地利大公國為奧地利帝國,自稱為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應拿破崙,並藉機整合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

簡況[编辑]

奧地利帝國最大的特點亦是最大的弱點便是其領土跨越多個民族的居住地,而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推行自由主義以及民族平等的衝擊下,各地反哈布斯堡統治的活動日益活躍。雖然如此,奧地利帝國仍是歐洲主要國家之一。奧地利皇室向來擔心革命浪潮危及自身的統治權,奧軍向來積極干預歐洲他國事務,鎮壓革命。另一方面,奧地利歷任皇帝篤信天主教,因此教廷給與神聖羅馬皇帝在教宗選舉中的否決權,被轉授與奧地利皇帝,直至1914年才被樞機團廢除。

历史[编辑]

帝國成立前[编辑]

反攻鄂圖曼土耳其時期[编辑]

1526年後 匈牙利領土的瓜分
      皇家匈牙利       特兰西瓦尼亚
      奥斯曼帝国       哈布斯堡奧地利

當1526年奧地利的統治者們剛剛獲得匈牙利王位的同時;土耳其人已經控制了除了斯洛伐克以外所有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領』,並且土耳其人還兵臨維也納、和歐洲的門戶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奧地利展開慘烈的圍城守城戰;但經過虔誠信仰天主教波蘭國王的相助,終於在1683年渡過難關,獲得維也納之戰的勝利。1683年後,歐根親王的出現大力增加了奧地利軍隊的實力。他在匈牙利建立了驃騎兵和輕騎兵團;靠著他本身的高超的戰略智慧,和匈牙利人極欲擺脫鄂圖曼土耳其的民族狂熱,終於在1699年收復了所有匈牙利領土、而且還把羅馬尼亞的瓦拉幾亞收入囊中。1736年歐根親王死後,奧地利因為已經收復了所有匈牙利領土,所以擴張的重心不在土耳其;所以以失去瓦拉幾亞作為和平的代價,和鄂圖曼土耳其保持了日後近300年的和平。

與法國的結盟和丟失西里西亞[编辑]

雖然奧地利在匈牙利地區的戰事一帆風順,但在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中可沒有那麼簡單。三十年戰爭中,和奧地利同為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西班牙帝國日益衰落,甚至這個原本是世界第一的殖民帝國、大西洋上的海上霸主、歐洲天主教的領導者卻被英國、荷蘭、法國這些興起的強權給逼出了歐洲列強的舞臺,哈布斯堡家的一切只能靠還留有神聖羅馬帝國寶座的奧地利了。可是1740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普魯士卻在瞬間奪走了西里西亞這塊波西米亞的領土。1756年開始的七年戰爭時,法國和奧地利成爲了盟友,這是歷代奧皇求之不得的現象,因為有了那麼一個強大的盟友、似乎歐洲被法奧兩國平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結果卻是普魯士九死一生,奇蹟般地抵擋住奧、法、俄的三強聯軍,奧地利收復西里西亞的夢想也就此破碎。

瓜分波蘭時期[编辑]

事實證明,在經過了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七年戰爭的洗禮和瑪麗婭特蕾茜雅女王去世後,奧地利已無法再重奪普魯士控制下的西里西亞;於是它就向比普魯士弱得多、但卻擁有大片領土的波蘭立陶宛下手,用波蘭那些人口眾多而且經濟發達的領土來彌補自己的損失。經過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蘭和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奧地利獲得了加里西亞梅桑多日和全部小波蘭地區;這些地區加起來的面積是西里西亞的4倍、人口是西里西亞的3倍,並且為奧地利帶來了大量可以用作波蘭驃騎兵、波蘭槍騎兵、波蘭羽翼騎兵和波蘭龍騎兵的兵源;這些好處遠遠超過失去西裡西亞的損失,可謂是『補償原則』下奧地利的又一次外交成功。

有趣的是,無論是受害者的波蘭自己、還是英·法·荷蘭·西班牙這些當時歐洲西部的強權,都沒有指責奧地利背叛對維也納之圍有恩的波蘭人恩將仇報。波蘭的貴族們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國家被滅亡,因為他們的權力和金錢一樣都在,只不過換了一個效忠的國王而已;波蘭的農民非但不為自己的國家滅亡而傷心,反而慶倖自己沒有落在俄羅斯那裡當農奴或者被普魯士強制編入軍隊,在奧地利還可以幫他們解除農奴制度的束縛。120年後,同樣是波蘭瓜分者和奧地利幫兇的俄羅斯自嘗苦果,但這卻造成了奧俄關係的永久改變。

吞併威尼斯時期[编辑]

威尼斯這個商業共和國在新航路開闢後就沒有了經商的餘地,只能以文藝復興中最燦爛的城市之名而苟延殘喘;在瓜分波蘭中嚐到欺負弱小甜頭的奧地利當然不會放過這個眼前的盤中餐。她吞併了威尼斯、甚至都不用戰爭作為手段,而是因為法國大革命中吞併了薩伏依公國;所以1797年奧地利自然而然的拿走威尼斯作為防禦北義大利法國進攻的橋頭堡,理由當然是『補償原則』。威尼斯所管轄範圍內拉古薩克羅地亞地區的人們早就想換個有錢又有權威的主人,加上克羅地亞還是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領』的一部份,所以吞併威尼斯既符合實際利益、在表明上又可以明目張膽、甚至還能當做給匈牙利人炫耀奧地利恩惠的一種手段。

1804年帝國成立後[编辑]

全面控制北義大利時期[编辑]

拿破崙戰爭中,奧地利可謂是反法的三巨頭之一(另外兩個是英國和俄羅斯)。可以前6次反法同盟中,奧地利一次又一次割地賠款,威尼斯、克羅地亞、小波蘭、薩爾茨堡這些領土全部都給了法國和他的盟國;以前可以用來裝點門面、光宗耀祖的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也隨著帝國的解體而煙消雲散。好在,拿破崙的好運只維持了10個年頭;以前被稱為歐洲野蠻人的俄羅斯大搖大擺的變為歐洲的救世主和保守專制的憲兵,奧地利在俄羅斯的嚴冬和英國海上的經濟封鎖中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法國。,

在奧相梅特涅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主導下的維亞納會議(1814-1815年),一如既往的、小國的利益被無視和玩弄;奧地利得到了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威尼斯和米蘭,而稀土如命的俄羅斯則得到了地盤最大的波蘭平原,普魯士這個最弱的列強不但失去了大部份領土、而且連得到的領土也是分成了兩半。當時,歐洲的軍事總部在聖彼得堡,而外交中心則是維也納;奧地利的外交聲望達到了他們有史以來的極致,不過再過50年、奧俄就會因為錯綜複雜民族問題而陷入混亂和落後,而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會再次把老強國掃入歷史的塵埃中。

失去霸權[编辑]

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年)中,因為想再次從快戰敗的俄羅斯身上撈點好處,奧地利斷送了奧俄之間超過200年的友誼,特別是1848年匈牙利革命時俄羅斯還救了快被攻陷維也納的奧地利一命;奧地利的運氣沒有像在瓜分波蘭那時那麼一帆風順、相反是曲折崎嶇。失去關鍵的盟友俄國之後,義大利統一戰爭(1859-1866年)中,奧地利的正面敵人雖然是弱小的意大利人,但他背後的法國普魯士在軍事上則輕易的打敗了過度注重騎兵和重炮兵的奧地利;她失去了所有在北義大利的歷史領土,人口驟減15%、面積縮小十分之一還丟失了很多城市、工廠、碼頭、資本家這些19~20世紀作為強國標準的必要設備。最後,正是1866年的普奧戰爭,讓奧地利敗給了這個曾經只是波蘭附庸國、連正統日耳曼民族都稱不上的普魯士,奧地利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沒人會想要拯救這個快被歷史的統一潮流淹沒的多民族國家。

改組奧匈帝國[编辑]

奧匈帝國的誕生就像是為奧地利注入一股強心劑,一項熱衷於獨立和革命的匈牙利人終於能完完全全的和自己的利益一致。沒過多久,匈牙利籍外交大臣安德拉希就幫奧地利吞併了一個面積和人口不輸米蘭和威尼斯的波斯尼亞;奧地利(奧匈)依然是歐洲的面積第二大國。但同樣,第一次世界大戰也離她不遠了。

改革為奧匈帝國[编辑]

1859年後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奧帝國失去在意大利的所有領地;1866年普奥战争迫使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統領德意志各城邦的時代。內政方面,匈牙利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國內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奥軍在沙俄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更加加劇了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

在一些政府官员劝告下,奥皇弗朗茨·约瑟夫決定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雖然如此,但帝國內各部分以匈牙利贵族的势力最為強大这些贵族,而他們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縱使維也納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最終僅与匈牙利的贵族協商,在1867年組成一個共主邦聯──奧匈帝國

自此,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要組成部分,直至1918年奧匈帝國被瓦解,而奧地利帝國的主體——奧地利皇室領地改為奧地利共和國,直到其1938年被納粹德國兼併。

构成领土[编辑]

1816年和1867年间的奥地利帝国。
奥地利帝国的民族组成。

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皇室领土,包括1848年革命后地方政府重组和1860年十月宪法后的领土:

过去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前奥地利(于今日法国、德国和瑞士)已于1805年《普雷斯堡和约》中失去。

歷任奧皇[编辑]

帝國皇冠,原為神聖羅馬皇帝 魯道夫二世的私人皇冠

自弗朗茨稱帝後,到1867年重組為奧匈帝國共有3位君主。若算至哈布斯堡王朝覆亡,則共由四位君主曾使用奧地利皇帝的稱號。

奧地利帝國時期
奧匈帝國時期

參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Lalor, John J. (Ed), 1881. Encyclopædia of Political Science,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the Best American and European Writers. New York, NY: Maynard, Merrill, and Co.
  • Manfred, Albert M., 1973. Napoleon Bonaparte. Prague, Czech Republic: Svoboda.
  • Skřivan, Aleš, 1999. European Politics 1648-1914 [Evropská politika 1648-1914]. Prague, Czech Republic: Aleš Skři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