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 (1852 - 1912)
明治天皇 (1852 - 1912)from the Wikipedia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明治天皇
第122代天皇
在位期間:
1867年1月30日-1912年7月30日
前任:孝明天皇
繼任:大正天皇
明治天皇
時代 江戶時代→明治時代
年號 慶應:1867年-1868年
明治:1868年-1912年
首都 京都東京
皇居 京都御所青山御所東京城、宮城、皇居
幼称 祐宮
別名 明治大帝
明治聖帝
睦仁大帝
出生 1852年11月3日
出生場所  日本 山城國京都中山忠能邸(位於今 京都府京都市上京区京都御苑
逝世 1912年7月30日(59歲)
 日本 東京府東京市明治宮殿(位於今 東京都千代田区皇居
陵墓 伏見桃山陵
父親 孝明天皇
母親 中山慶子
皇后 昭憲皇太后
皇子 稚瑞照彦尊
建宮敬仁親王
明宮嘉仁親王
昭宮猶仁親王
滿宮輝仁親王
皇女 稚高依姬尊
梅宮薰子內親王
滋宮韶子內親王
增宮章子內親王
久宮靜子內親王
常宮昌子內親王
周宮房子內親王
富美宮允子內親王
泰宮聰子內親王
貞宮多喜子內親王
簽名 明治天皇的親署(簽名)

明治天皇日语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 Meiji Tennō;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為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天皇(1867年-1912年在位)。諱睦仁日语睦仁むつひと Mutsuhito),孝明天皇第二子,母為典侍中山慶子。出生時稱號為祐宮日语祐宮さちのみや Sachi no miya),徽印印號日语えい Ei)。

睦仁為幕府時代「倒幕攘夷派」的象徵,也是同時是近代日本改革最為顯著的日本領導人,其主持的「明治維新」帶領日本自封建社會邁入工業化世界大國。

簡介[编辑]

睦仁,為孝明天皇的第二皇子,生母中山慶子嘉永5年9月22日(1852年11月3日)13時左右於京都石藥師的中山邸中將他產下。9月29日,其父,孝明天皇即賜名「祐宮」,直至安政3年(1856年9月29日)才從中山邸移至宮中扶養。

万延元年(1860年)閏3月16日,原預定而晚兩年的皇室儀式終於進行。同年7月10日,英照皇太后將睦仁納為子息,立定儲君,其原因為日本皇室的繼承只限嫡子,不承認庶子,但此舉也影響爾後婚姻制度如大正天皇也為庶子出生。9月28日,封親王,並賜與諱名「睦仁」。

慶應三年(1867年)孝明天皇駕崩,繼為天皇。翌年(1868年)8月27日,舉行即位典禮,依《易經·說卦傳》之「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改元「明治」,並將納一條美子皇后,是謂昭憲皇太后

即位之初,於9月3日就頒布江戶改稱為東京詔書,將「江戶」改名為「東京」,隨後歷經江戶幕府戊辰戰爭,維新志士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而在革命份子的鼓舞之下,於12月9日宣佈王政復古,擁戴以他為首的政府建立君主專制政權,並大力推行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明治維新改革。明治二年(1869年)10月13日,開始遷都東京,直到明治四年(1871年)8月23日完成首都機能轉移日语首都機能移転

明治45年(1912年)7月30日,因糖尿病去世,享年59歲。明治天皇與昭憲皇太后去世後,靈柩火車運送經東海道本線運到京都府,葬於京都市伏見桃山陵

明治維新[编辑]

親政後不久便率領公卿諸侯祭告天地,以《五條御誓文》為國是綱領,展開維新圖強大業。明治8年(1875年)4月14日,頒布《漸次立憲政體樹立之詔》。明治14年(1881年)10月12日,頒布《國會開設之勅諭》。

明治22年(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俗稱「明治憲法」,得以確立他的最高政治權力

在位期間,親任日軍最高指揮官,歷經甲午戰爭(明治27年、1894年)、八國聯軍(明治33年、1900年)、日俄戰爭(明治37年、1904年),並在甲午戰爭次年派遣樺山資紀接收台灣,台灣人民不服日本統治而發生乙未戰爭(明治28年、1895年)。台灣和朝鮮半島因此成為日本殖民地,庫頁島則納入大日本帝國版圖。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完成日本帝國主義

大正3年(1914年),昭憲皇太后去世,日本政府建立明治神宮,把明治天皇神格化。實施祭政一致,天皇是神道教的頭號祭司昭和20年、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盟軍佔領日本,是由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等訂定新憲法,經議會通過後,昭和22年(1947年)5月3日施行。根據憲法,天皇國家名義上的主人,只能扮演「純粹儀式上的角色」(也就是國家的精神領袖)。

皇子女[编辑]

参见[编辑]

資料來源[编辑]


明治天皇
大和王朝
出生于: 1852年11月3日
前任:
孝明天皇
日本天皇
1867年-1912年
繼任:
大正天皇
前任:
光緒帝
清朝皇帝
台灣最高統治者
1895年-1912年
前任:
隆熙帝
韓國皇帝
朝鮮半島國家元首
1910年-19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