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 -> 剛果自由邦 (1885 - 1908)      

preceded by
 
parent states
 
  刚果民主共和国
  比利时
 

剛果自由邦 (1885 - 1908)
succeeded by
  比屬剛果 (1908 - 1960)
 


售价: $12.0
Info: https://www.ebay.com/itm/364826661933 2024-04-22
BELGIUM 2 Francs 1912 - Silver 0.835 - Albert - XF - 1410

售价: $4.0
Info: https://www.ebay.com/itm/276418626473 2024-04-22
BELGIAN CONGO 1 Franc 1944 - Brass - XF - 1718

售价: $14.0
Info: https://www.ebay.com/itm/276418626207 2024-04-22
FRANCE 5 Centimes 1883 A - Bronze - aUNC - 1711
  剛果自由邦 (1885 - 1908)from the Wikipedia Read original article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剛果自由邦
État indépendant du Congo

1885年-1908年
國旗 國徽
格言
法语Travail et progrès
(工作與進步)
剛果位置图
首都 博马
政体 绝对君主制
Ruler and owner 利奧波德二世
歷史時期 新帝國主義
 - 成立 1885年7月1日[1]
 - 比利時合併 1908年11月15日

剛果自由邦英语Congo Free State)為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領地,他也是該地唯一的股東和董事長。剛果自由邦出產橡膠,境內的盧阿拉巴河流域也蘊藏多種金屬礦產。剛果自由邦包含現今剛果民主共和國全境,因掠奪自然資源等引發的諸多爭議,導致該地於1908年由比利時國王的私人領地交由比利時政府統治,更名比屬剛果

歷史[编辑]

十九世紀前[编辑]

早期的歷史開始於剛果班圖遷移浪潮,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500年從盆地西北移動遷移,涵蓋了吸收前殖民國或殖民列強推翻。班圖人遷徙添加和流離失所者的土著俾格米人融合進現代剛果盆地南部地區。班圖進口農業和鐵工作由西非運輸到該地區的技術,以及建立為主要方言的剛果班圖語系設定。 隨後的遷移從達爾富爾南蘇丹科爾多凡地區進入剛果北部,以及東非洲人進入剛果東部遷移,增加了民族的融合。們的傳播,加速了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的技術。人民生活在南部和西南部的大部分是三和狩獵採集者群體,其技術只涉及很小的金屬技術的使用。在金屬工具在這段時間內發展,徹底改變農業和畜牧業。這導致了在東部和東南部的狩獵採集者群體流離失所。這標誌著5世紀的剛果向中部非洲的班圖最後擴張。人口增長,很快就錯綜複雜的地方,區域和可能的外國商業網,形成網路,交易主要集中在

在公元5世紀,一個社會開始發展在沿烏彭巴盧阿拉巴河兩岸在加丹加生活。這種著名的烏彭巴文化,最終演變成更重要的盧巴帝國,以及北隆達王國。這個過程中,原有的原始烏彭巴社會帶入盧巴王國過渡是漸進和複雜的。這種轉變不中斷運行,開發出了與烏彭巴文化前的幾個不同的社會成因盧巴。這些社會的基礎上,每一個是前面的是,他們的社會基礎,這是羅馬文化的許多方面是從希臘借來的方式一樣。

公元5世紀看到這個社會的演變,至今卡蘭巴周圍地區發展演變,其次是由其中一個圍繞桑加和加丹加其他文化的城市為依託的數字代替。剛果民主共和國,這個地方是因剛果河得名。關於13世紀末葉以前,該地的土著王朝如何在剛果拓殖的歷史。

自1482年葡萄牙航海家狄亞哥最先發現剛果河、並且在河口立碑為誌後,在以後的三世紀中,歐洲人才和剛果開始作初步的接觸;有的人來此傳教,有的人開始在瀕大西洋的河口建立貿易站,用以販賣奴隸和其他物品。但是因為內部蠻荒多阻,深入剛果內部的歐洲人十分稀少。

在剛果地區出現的是這些文化特別豐富的礦石文明開始制定並實施鋼鐵,銅技術除了在象牙和其他商品的交易。在烏彭巴建立了自己的金屬技術的強大的商業需求,並能建立一個長期的商業網(業務超過1500公里的連接擴展,一直到印度洋)。此外,該地區被賦予了良好的農業條件和豐富的魚類和狩獵。其強大的經濟糧食基地,以使該區域變得非常富有。如此富裕,事實上,這集中的城市和政府對土司制度發展的基礎。該土司成為普遍接受的政治制度,這些統治者變得越來越強大,特別是在年底,16世紀的時候就開始發展。

十九世紀後[编辑]

1816年,英國也對剛果發生興趣,英國海軍派遣杜凱上校,率領裝備精良的探險隊溯河深入探測,終於因為河流湍急,氣候不適,杜凱一行人終告齎志以歿,他們的遺體現在還埋藏在波馬附近的太子島上。

剛果和文明世界廣泛接觸及有計劃的開發,始於1874年到1877年。當時英國人大衛·李文斯敦冒險深入剛果境內,他的報告使世人更加認識剛果,但他卻將剛果河誤認為是尼羅河的源流。1874年,新聞記者出身的英國探險家斯丹利,組織了一支包括342人探險隊,在剛果探險了999天,犧牲了兩百多人的生命,才認清剛果河真貌。於是斯丹利先向英國政府報告了這塊還沒開發的財富之地,卻未得到當時英國政府的資助,所以轉向比利時打交道。

1876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布鲁塞尔召開“國際開發非洲會議”,斯丹利在非洲探險和經營的成就,深獲比国王的重視,於是以國際開發名義極力資助斯丹利委託開發,使他重返非洲探險。斯丹利在逗留剛果5年期間,先後建立22處貿易站,同時在魯巴那河上流行駛汽船,並在斯丹利瀑布附近建築鐵路,替比利時國王建立了「剛果獨立區」,並且在1885年成立剛果自由邦,同年在柏林會議中,列強承認比利時國王為剛果自由邦的所有人。1908年剛果自由邦更名為「比屬剛果」。

剛果自由邦是通過一個殖民控制的非政府組織,由比利時利奧波德二世國王控制。利奧波德二世是唯一的股東,在上層盧阿拉巴河流域董事長,誰也想要越來越多的橡膠,銅和其他礦物質(雖然它已經被設置了一項諒解,其目的是為了提升當地人民和該地區的發展)。國家包括目前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和整個地區,從1885年至1908年存在。剛果自由邦,最終贏得罵名由於當地人民和掠奪自然資源的日益殘酷虐待,導致由比利時政府將其廢除,並於1908年解散。

註腳[编辑]

  1. ^ Encylopædia Britannica